很遗憾,没有人会一直爱你

有人爱的时候,接受并享受他的爱。没人爱的时候,学会独立并爱自己。

Posted by fsoooo on June 5, 2019

1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我对事不对人”。

经典场景就是:

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我只是不喜欢你这个行为,我只是针对你的成绩,但妈妈是爱你的。”

像极了《狗十三》中经典对话: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之后就明白了。

感情中的争执也是如此。

你以为你只是在针对晚回家、做家务、送孩子这些事在就事论事,你以为你表达一个期待只是针对这个事情,希望对方能以讨论来解决问题,然而对方却报以沉默,或者歇斯底里来反抗。

把事跟人区分开来,要求别人的时候是很容易的,但自己做是很难的。

你在跟别人表达否定的时候,很多时候你的确没有针对他这个人,但被否定的人就是会觉得你在否定他这个人。

对事不对人是很难的一个状态。

事情就是人做出来的啊,你否定了别人的事,怎么能说没有否定他这个人呢?事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你否定了孩子的成绩,就是否定了他这个人。

你否定了老公的回家时间,就是否定了他这个人。

你否定了老婆的家务,就是否定了她这个人。

有个人跟你说“我只是否定你的体重,但我还是喜欢你这个人”,你试试什么感觉?

俗语“打狗要看主人”这句话就很有趣。否定的是狗,为什么还要看主人呢?否定狗,主人就是会被一起否定啊。

可还是有很多爸爸妈妈喜欢说“妈妈(/爸爸)虽然对你发脾气,但妈妈(/爸爸)是爱你的”。

这句话最大的好处就是安慰自己,维护形象。说这话的人无法接受内心深处“此刻我不爱你”的自己,所以要掩饰下,伪装下。

好继续维持自己是个有爱的父母的形象。

这其实很残忍:

你否定了人家,还要人家觉得你很有爱。


2

这种爸爸妈妈也挺可怜的。

可怜之处在于,他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要求是“我要一直爱孩子”。分解一下就是: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在所有时候都爱孩子。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在所有事情上都爱孩子。

被意识化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好有压力。

这是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但意识不到不代表不在践行。

证据就是:

当他们不能陪孩子的时候,想起来就会内疚。比如说因经常加班、外地工作等现实原因不能常陪在孩子身边。

即使在身边陪着,有时候也会责怪自己陪孩子不够专注、不够耐心,责怪自己对孩子的世界没有兴趣。

有时候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特别生气,会忍不住打、骂、说教、不理他,甚至想把他塞回肚子里去。

然后又自责自己这样不对,太残忍。

每一次自责,他们都在说:“我此刻不能允许,我居然不爱孩子”。

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此刻,我应该好好爱孩子”。

请问:你哪一刻不爱的时候,不自责呢?你哪件事上不爱的时候,不自责呢?

你所有的自责,都在说我应该爱。连起来就是,你要求自己在每一刻、对每一件事都要爱。

当然你不是所有时候都自责,因为你不自责的那些时候,你感觉你已经完成了爱。

没有父母能做到所有时候都一直爱孩子。

但理想化了自己的父母,是可怜的。他们对自己真的十分苛刻,要求自己所有时候都一直爱。

你要学会的,就是原谅自己的有限性。并教会孩子:

我们爱你,但不是所有时候都爱你。


3

那些因为不被爱而感觉到愤怒的时候,也是如此。

当你在关系里因感觉到不被爱而生气、伤心,其实你潜意识里对对方的要求就是:你要绝对爱我。分解开来就是:

凡是我在乎的所有时候,你都要来爱我。

凡是我在乎的所有事情,你都要来爱我。

每当你需要陪伴的时候,他不在,你就会很失望。

每当你需要支持的时候,他没有,你就会很生气。

每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你希望他都是像超人一样,因为被召唤而及时出现的。

有期待很正常,人人都会对美好有向往。

但是如果你的期待落空的时候,你很难接受,那么你对对方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实现你的期待。

就像买彩票,你不期待必须要实现,没中奖你就不难过。

人之所以无法区分事情和人,在某件自己在乎的事上被否定了会感觉到生气,就是因为他对对方的要求是希望这件事也是被对方所接纳的,被爱的。

你每一次生气都在说:

这件事你应该接纳我,这一刻你应该爱我。

有人会说,我不要求他所有时候都陪我,我只希望他能偶尔陪我。

我不需要他接纳我的全部,我只需要他接纳我的这个就可以了。

是的,你不需要他所有时候都陪你,的确是挺烦的,你只需要你每次需要的时候他来陪你就可以了。

可这对他来说,就是随时待命,就是所有时候都在陪你了。

你可以问自己:

哪件你在乎的事,是可以被否定而你能接受的呢?何时你需要的时候,他不在而你能理解并坦然接受的呢?

如果没有的话,那你的要求就是:

所有时候,所有事情,都要爱我。


4

很抱歉的是,没有人会一直爱你,没有人会在所有事上都爱你。

同样你也是,你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爱一个人。

我们总以为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实际上爱并不是我们从文学中学习的那样,永恒不变,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想象。

爱是变化的,是碎片的。

爱是一个点。爱在有的时候发生,有的事情上发生。爱在另外一些时候就会没有,在另外一些事上就没有。

你跟孩子的关系中,

当你因为作业而责怪他,此时此刻,你就是更爱作业而非更爱他。

当作业与孩子产生冲突的时候,你会对孩子愤怒而不会对作业愤怒,因为此刻你就是更在乎作业,而非更在乎孩子。

更爱孩子的家长,就会先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在他不会受伤的基础上讨论作业。因为孩子比作业重要。

你想午休而被孩子打扰,你很愤怒。此刻你就是更爱自己的午休,而不是更爱孩子。

伴侣关系也是如此。

你因为地板问题跟伴侣大吵,你此刻就是更在乎地板而不是伴侣,那他此刻就是不被你爱了。

通常事情和人是没有冲突的,所以你都爱。但当你在乎的事情和人产生冲突的那一刻,你选哪个就很有趣了。

当你在维护事情,你就是更爱事情,而非爱他。

这是人类正常的现象。

作为人,我们就是会有自己的喜爱风格,就是有自己想操控的事情,就是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渴望的样子发生,这是人类活着的本能和意义所在。

当对方不能符合我们期待的时候,我们那一刻就是更爱自己,而非更爱对方。

就是希望对方能改变,配合自己,而非如他所是。


5

当你不被满足的时刻,你就是不想爱他。当他不被满足的时刻,他就是不想爱你。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规律就是如此。

情感是怎么发生的?

抛开一切伟大来说,情感就是满足感。

“无条件的爱”之所以很扯就在这里,对方做了惹你生气的事,你还依然爱一个我看看。完全不顾及发出爱的人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也有自己的喜好。

我们爱一个人,一定是因为他身上有值得我们爱的东西。

或者是他很可爱很优秀,或者是能给我们某种满足,或者是他有某种价值。你可以思考下: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那一刻,你是爱他的什么呢?

不要说什么爱他这个人。

人是点组成的,是由人的特征、做的事组成的。一定是这个人的某个特征或做的某些事,此刻让你觉得了满足。

这个你喜欢的点被你不喜欢的点冲击掉的那一刻,你就不爱他了。

你觉得不好听,太赤裸。我们就换个词:

爱只在当下。

当下舒服了就爱,不舒服就不爱。

不舒服的时候硬要去做看起来像爱的行为,那个叫责任。

对方感受到的不是你爱我,而是你对我有责任,这时候依然感觉不到爱的流动的。


6

人跟人之间的状态,就是三种状态的叠加:

爱你的时候

无感的时候

恨你的时候

当我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我想去爱你。

当我自己有痛苦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恨你。

当我沉浸在与你无关的事里的时候,我对你无感。

所以不必介意,此刻,你就是不爱他。不爱你的孩子,不爱你的伴侣,不爱你的父母。

此刻,他做了你讨厌的事,没有如你所愿,大方承认就好,此刻你就是不爱他,甚至恨他。

不过这不影响你下一刻你还是爱他,不影响别的事情上你还是爱他。

当你的伴侣、父母、孩子在此刻,此事,不爱你的时候,也不必过于惊慌。

此刻的不爱你,不代表永远不爱你。这里的不爱你,不代表其他地方不爱你。

他可能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你,不代表他没有足够的钱供你花。

他可能永远没有能力给你认可,不代表不会照顾你的生活。

爱只是一个点,有的地方爱,有的地方不爱。有的时候爱,有的时候不爱。没有人会一直爱你,但你会经常被爱。

这不正是爱的伟大之处吗?

有人爱的时候,接受并享受他的爱。没人爱的时候,学会独立并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