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纪 碌碌无为,则人生太长

Posted by fsoooo Blog on May 31, 2022

1.《山月记》中写道:“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或许人生最可悲的是,明明庸庸碌碌,但又不甘庸碌一生,我想我们都应该学会原谅自己的不完美,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腐烂,可能就是一种不平凡了。人生很短,有一些高山我们永远无法企及,那就远远看着也好。


2.太宰治在《斜阳》中写道:“我装作老成,人人就传言我老成;我假装是懒汉,人们就谣传我是懒惰虫;我假装不会写小说,人们就说我不会写;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都说我是骗子;我充阔人人都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就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

我们总是隐藏在生活之下,波澜不惊;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罢了。


3.《追风筝的人》中这样写道: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很多事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只有内心最清楚,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悄悄的占满你的记忆。


许多时候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被一句话打动,就像我看《岛上书店》,也是因为封面上的一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

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

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简媜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作一场宿醉。可宿醉过后,人依旧会醒。这样便有了《追风筝的人》许许多多经典语录中的一句:“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条荒芜的小径”。

曾看过许多书籍,大多都将人性、欲望、伪善揭露的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不断对人性产生着不可抑制的怀疑与恶意揣测。直到遇见《追风筝的人》,遇见the Kite Runner。于是,我更愿意相信《皮囊》中所写的,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胡赛尼说,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大多数人,也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不是幸福。

这个故事以索拉博的一个浅淡的微笑和奔跑者追逐风筝的阿米尔做结。而那只是一个的微笑,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也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如我们期望的那般的美满团圆。但那个尚未盛放就已经凋谢的梦想,那个阿米尔和妻子对索拉博的梦想,或许终有一天,得以绽放。

毕竟,生活不是电影,生活也总会继续。我们大多时候都会像作者写的那样,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追风筝的人》被称为“感动千万人之作”。小说中穿插着阿富汗的历史,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原型,哈桑、拉辛汗以及爸爸等人物跃然眼前。

纽约时报曾盛赞这本小说,华盛顿邮报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评价:“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的勾勒。故事娓娓道来,亲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影版《追风筝的人》由美国著名导演马克.福斯特搬上荧幕,更是获得了第八十届奥斯卡金像奖,第六十届美国金球奖。

卡勒德.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是一个也曾平静安详的国度,那里的百姓安居乐业。那是我们不曾了解过的阿富汗,也是我们迄今为止再也见不到的阿富汗。

信任与背叛,罪责与救赎,黑暗与光明,不断交织牵扯着,于是有了阿米尔最终踏上救赎之路的旅程。那不仅仅是回溯过往,也不单单是救赎,还有对曾经的时光深深缅怀。

一直觉得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书籍中最温暖的一本,究其原因,不过是我在看书时的揣测与作者所描述的故事大相径庭。

哈桑的离开,我曾数次认为这是悲剧的转折,就如同大多数的故事一般,具有的可预见性的悲剧结尾。我猜不到开头,也没有压中结尾。娓娓道来的故事,因为有了那些黑暗,才显得光亮更加温暖人心。

书上说,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他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可我更愿意相信,那大多数的皮囊,依旧是温暖如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