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龙般的腾讯阿里,让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
你是不是偶尔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哪里都有腾讯阿里?
这不是错觉。
不提常见的微信、支付宝,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也看到阿里影业与腾讯影业,看综艺几乎不是阿里资助就是腾讯资助,现在坐公交也处处不离阿里腾讯。
就连长租公寓蛋壳暴雷,灯火君查了一下才发现,蛋壳竟然是阿里投资的,而一直被蛋壳使用,用来让房客借贷付房费的微众银行,竟然是腾讯牵头发起设立的。
蛋壳暴雷后,再换个平台租房,去了贝壳或链家,结果又发现,贝壳和链家竟然是腾讯投资的。
兜兜转转,你终有一天会发现,腾讯与阿里就像如来佛的两只手,哪怕你是孙悟空,即便你从一只手掌逃出,也永远逃不出如来佛的另一只手。
很多人会认为阿里系主做电商,腾讯主做社交,但你不知道的是,腾讯阿里早已不是曾经在一个行业里打转的巨头,他们开始涉足各个行业,成为盘踞在几乎所有行业里的巨龙。
曾经的BAT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早已变成了AT,曾经的大哥百度,变成了追在阿里腾讯屁股后面吃灰的小弟。
腾讯与阿里,就像一体同胎的双生子,根处不同,枝叶却又处处相似,犹如奶业两大巨头MN与YL,相爱相杀,互相看不对眼,却又绝不准别人跟他们争抢。
自诞生开始,腾讯与阿里体内,就埋下了一体的种子。
1998年,腾讯公司成立。
但与其说是98年成立,倒不如说,1999才是腾讯真正的立身之年,这一年,QQ的前身、抄袭以色列软件ICQ的OICQ发布,腾讯长成参天大树最初的幼苗开始萌芽。
初入社交领域。
恰在同一年,阿里建立,并推出专注于国内批发贸易的中国交易市场,即如今的1688,初入商业领域。
就在千禧年之前的这一年中,20年后两棵交织争斗的大树同时被埋下种子,蛮荒的中国市场给这两颗种子浇上爆炸生长的养料,两棵本不相干、各自生长的种子,在爆炸生长后,注定交织成遮蔽整个中国的大树。
2000年,腾讯获得IDG与盈科的投资,估值550万美元,马化腾彻底打消了将QQ前身OICQ卖掉的念头,恰在同一年,走投无路的马云,竟也获得软银2000万美元投资,这两笔投资帮助这两颗种子度过了最脆弱与艰难的成长期,在获得投资后,这两棵脆弱的幼苗,迅速壮大起来。
2003年,马云派独立团队在阿里巴巴之外创立淘宝,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拆除,做第三方支付,如今阿里的两大摇钱树开始疯狂生长。
也就是在2006年,雅虎获得阿里巴巴四成股份之后,腾讯与阿里产生第一次交织。
这一年,腾讯推出财付通,类似支付宝,支持全国各大银行的网银支付,用户也可以先充值到财付通,享受更加便捷的财付通支付体验,如今财付通排名第二,全国份额为20%,仅次于支付宝。
2006年前后雅虎的投资与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给阿里的业务再度添了一把火,淘宝开始成长为国内第一大电商平台。
与此同时,腾讯进军游戏行业,爆赚的游戏给了腾讯扩张的本钱,之后游戏一度成为腾讯利润的主要来源,简单以2016年为例,2016年1520亿人民币收入中,700亿都来自游戏(占46%),排在其次的则是广告收入,只占约17.7%。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两家企业的关键转折点,都来得如此同步。
自此之后,腾讯开始沿着社交+游戏的脉络不断发展,而阿里则沿着电商进击。
到了2017年,两大巨头彻底把曾经的老大哥百度甩在后面,成为国内独大的两家公司。
在最近发布的总市值表中,阿里与腾讯把排在第三的美团点评远远抛在后面,曾经三大巨头的百度更是跌到了第8。
也恰恰因为百度的落后,三足鼎立变成了两权分立,阿里与腾讯成为互相唯一的竞争对手。
自此,两家公司在各大业务上不断胶合。
阿里喜欢动物,于是旗下许多公司都以动物之称命名,比如天猫,蚂蚁,神马,菜鸟,飞猪,盒马,闲鱼,虾米。
有个网友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阿里动物园里,园长是马云,涉足各个领域、以动物名称命名的公司是游客,我们这些网友,才是动物园里的猴,每天逛着动物园,给这些披着动物外衣的人类投食,将小动物们喂得块大腰肥,体态丰满,珠圆玉润。
今年9月,阿里动物园又加入一个新动物“犀牛工厂”,从新加入成员的功能里,我们也能看出阿里的野心,犀牛工厂主做服饰箱包制造、面料纺织加工等业务,结合淘宝、支付宝、花呗借呗等软件与功能,阿里正在试图构造工厂——销售——支付——借贷的闭环,把整个商业版图都纳入自己的口袋。
而腾讯则靠着一只小企鹅,与阿里众多小动物们展开了多年血雨腥风的厮杀。
一开始,阿里的路线很清晰,因为我本身就是变现的终端,所以我需要的是流量,我想做社交、做文娱,做的方法也很简单,毕竟本身就财大气粗,不断买买买就成。
腾讯的路线也很清晰,因为我本身就是社交流量,所以我需要的是变现,变现的方法也很简单,你做的好,我就收购,不收购,那我就投资,连投资也不接受,那我就抄,抄走你所有的好点子,然后靠家大业大挤死你。
这种处于流量与变现两个端点的模式,似乎也注定阿里与腾讯会变成相伴相杀的双生子。
阿里全面接入了ofo、优拜、哈罗等多家共享单车,腾讯则接入摩拜,而后腾讯投资的美团又收购摩拜,继续在腾讯旗下站队。
腾讯投资了贝壳找房,阿里就入股蛋壳公寓,又和易居联手推出天猫好房,宣传称:让天下没有难卖的房子。
阿里投资了加油站,腾讯竟然去入股了特斯拉。
腾讯出了大王卡,阿里也跟着出了阿里宝卡。
甚至连线下超市,大多数都已经阵营分立,你经常去的那些超市,几乎都分属阿里与腾讯,能独立的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从网上找了一张图谱,当然,图上所绘也只是少数,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常用的这些软件,诸如美团、饿了么、优酷、B站、快手、抖音、陌陌、虾米音乐,苏宁、京东、拼多多……,其实都有腾讯和阿里的影子。
现如今,被阿里,收购或投资的公司,多达500余家:
被腾讯收购或投资的公司,多达800余家:
两家巨头,都囊括教育、金融、汽车交通、房产服务、医疗健康、旅游、本地生活、游戏、广告营销、智能硬件、文娱传媒、企业服务、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工具软件、体育运动、物流、农业、新工业等多个领域。
你觉得在市场中,是美团与饿了么的战争、是拼多多、京东和淘宝的战争,是贝壳与蛋壳的竞争。
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腾讯与阿里的战争。
腾讯与阿里犹如两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后续生长的小树,只能在大树的枝叶缝隙中,寻找阳光与养分,出生即死亡几乎不可避免,长的稍大就会被两棵大树看到,此刻就是选择阵营的时刻,要么被挤压死,要么接受入股,进入对抗敌方的阵营。
如果非要说一个,如今在互联网行业,唯一能够突破这两棵大树阵营的幼苗,恐怕也就只有字节跳动。
一开始,很多企业家觉得腾讯只做社交与游戏,阿里只做电商。
但到后来,越来越多创业者意识到:“没有巨头不做的生意”。
他们在所有可以触及的领域施展拳脚,到如今,只要你稍微留意,就能发现,在衣食住行、娱乐乃至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阿里与腾讯的身影,几乎无一幸免。
以前,大力施展拳脚、一门心思向上生长与拼命,是创业者们的状态。
现如今,在互联网寡头的夹缝中求生,东躲西藏,祈祷自己不被巨头碾碎,成为了创业者们的基本认知。
这种交合、这种拥有如此大跨度的巨头,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
他们的触角遍布中国和全球的社交、电商、娱乐、出行、文化、医疗、AR/VR、企业服务、线下零售、物流、旅游、硬件、体育、AI、地产家居等多个行业,我们看到他们在中国投资了几乎所有你听过的科技新兴企业,中国知名的VC合伙人把这叫做“神仙在天上打架”。我们看到他们各自在互联网特定领域内的准垄断优势,而这种优势,借由资本操作,还在不断放大。
创事纪称:这种多元化、跨度极大的投资模式,在世界的科技领域非常少见。
美国的科技巨头大多拥有较明确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营业务进行投资或并购活动。
以Apple为例,2016年总收入2160亿美元,其中手机销售占63%,电脑+平板占21%,16%来自服务和其他,可以理解为一个电子产品公司,出售整合的硬件+操作系统,Apple过去几年收购了30多家公司,包括Intrinsity 、AuthenTec、Beats等,大部分的公司被收购后都会终止自己的服务,然后将自己的业务纳入苹果的业务板块中,主线非常清晰。
Google的收入结构也非常简单,2016年903亿美金收入,其中794亿来自网络广告(占88%)。
Google的业务可以总结为搜索+广告。
在这种模式下,Google所做的几乎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更多人使用其搜索端口,所以寻找更多的上网入口是第一要务。因此我们看到了它做了Android系统、做了地图应用、做了日历应用:都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入口。Google历史上最大的几笔并购包括:摩托罗拉移动(125亿美元)、Nest(32亿)、DoubleClick(31亿)、YouTube(16.5亿)、Waze(10亿)。
这些并购的逻辑都非常明显,收购的每一家,几乎都是为其主线服务,而不是像腾讯阿里一样,四处扩张。
出现这种状况,与美国的反垄断法有一定关联。
即便专注在自己的领域,这些巨头都已经面临过多次拆分危机,有的巨头则早已被拆分。
比如,1974年,美国司法部对美国当时最大的电话公司——美国电话电报(AT&T)公司提出反垄断诉讼。
当时AT&T 是美国绝大部分地区唯一的电话服务供应商。
1984年,该公司被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公司(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
又比如,欧洲监管机构过去10年中向谷歌发起三项不同的反垄断诉讼,并针对有关谷歌的比价服务、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和AdSense平台的投诉处以超过80亿欧元的罚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巨头的不断扩张,为其他企业家保留了生存空间,也帮助这些巨头多在自己所在行业内多深入钻研,作出创新,同时盘活市场,让创新不断喷涌。
相比之下,这两家国内巨头,就显得不同寻常。
他们的版图之大,在国内一度呈现出非此即彼的局面,这一点从德勤发布的《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其中称:
中国的独角兽公司,有八成左右都和BAT有关联。
于是在创投圈,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整个创业圈变成了腾讯与阿里的游戏盘,你稍显壮大,就必须在两大巨头中选择阵营,巨头的投资条款里都有排他性条款的,不少创业者经常为此而感到为难。而让他们更为难的是,拿了谁的投资就必须在谁制定的游戏规则里行事,拿了阿里的钱,就要上支付宝、阿里云等,配合阿里的战略。
而有时候配合,就意味着死亡,比如最近宣布即将于 2021 年 1 月彻底关闭的虾米音乐,就因为阿里系蛮横换掉虾米几乎所有的人员,空降自己的高管进去,用阿里做电商的思路去做音乐,在被阿里收购后,虾米经营状况就急转直下,很快就把虾米做死了。
但家大业大的阿里自然不会为虾米心疼,这不过是他庞大布局中一个小之又小的企业,于阿里而言,毁了这个企业或许也是一种好事,毕竟到死这个企业也没被腾讯触及。
可悲的是,虾米即便不被阿里收购,最终大概也难逃一死,版权抢不过腾讯,稍有的那些特色优势,或许又会被擅抄的腾讯夺走,终究是一条死路。
现如今,整个社会,似乎在暗中被一分为二,成为两大企业的对弈棋盘,任何人、物、公司,都不过是他们手中被操纵的棋子。
而这个棋盘所囊括的范围,依旧在不断扩大。
证券时报称:创业者越发举步维艰,但巨头们“滚雪球”的效应依然在持续,他们手上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互相之间争夺资源和扩大规模的竞争更加激烈,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却越来越少,而普通创业者的创新,却因为难以获得相关资源而被束缚手脚。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这些巨头在挤占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几天前,一篇《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引发关注,文章称,因为巨头争先涌入社区团购卖菜市场,蛮横地采用撒钱补贴的方式招揽顾客,导致大批量商贩无生意可做,面临倒闭与失业。这些大半生都在做蔬果生意的商贩,很难再有机会去转型新职业,因为大多数新职业只对年轻人开放。
快速的杀死一个又一个职业,让普通老百姓难以适应,同时也让生活失去了烟火味。
而互联网企业入局生鲜果蔬部市场,如今大概有以下几大企业:
其实整个生鲜果蔬市场中,也就阿里系、腾讯系与正在筹备入局的字节跳动三家巨头而已,根本没有表中所述那么多。
巨头们嗅着利益赶来,抢占市场,而代价,就是那些以此为生小商贩的消亡。
只是可笑的是,这种抢占并非是因为开发出了什么新的市场,也不是做出了什么巨大创新,不过是科技巨头们通过不断撒钱补贴,挤死那些以此为生的商贩,通过暴力扩张以形成垄断地位。
这个过程,像极了曾经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向外扩张时的掠夺模式,我们的一些企业纷纷用上这种最低级的暴力模式,但个个又顶着科技公司的光鲜名头,你也说不清这究竟是不要脸还是有魄力。
曾经,互联网是造福全社会的新兴市场,让天下充满好做的生意。
现如今,互联网巨头,让天下充满难做的生意。
但可以想见的是,最终为这场掠夺式收割买单的,不会只是逐渐死水化的市场,也不会只是被挤死的从业者,还有我们这些消费者。
撒钱补贴终究是早期模式,互联网巨头也不可能让你免费吸他的血,早期亏本的部分,都是诸位日后必须吐出的钱,就像网友乔磊所说的那样,一旦被社区团购垄断后,东西就不便宜了,滴滴打车的车费就是先低于出租车,然后和出租车差不多,慢慢就比出租车高了。**
真正的收割,就藏在这一点点甜头后面。
巨头们在想法设法抢占市场,试图让生活变得更便利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考虑是否有人因此而食不果腹。
蓬勃发展,不该是一场赶尽杀绝式的资本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