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自律的最高境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Posted by fsoooo on April 14, 2019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一句话,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品悟起来,慎独,乃是一种君子的人格,一种高度自律的素质,一种良心的光明坦荡,一种高贵的修养,一种人生的境界。


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

《中庸》说,君子慎独。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说,这就是一个君子。

这句话一语道破君子素养的要诀所在——-知行合一。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

而这些,正是慎独的根本要义。

所以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慎独,是一种良心的坦荡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无论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时许衡的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都体现出一种对心中自律的坚守,一种良心的坦荡。

《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时,荆州刺使杨震赴任途中,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之恩,为表感谢,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却拒绝接受,王密劝道:“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

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但像杨震这样做人坦荡,即使没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自己良心的人,却寥寥无几。

所以,慎独就是老老实实面对良知,清清白白面对自己,坦坦荡荡面对这个世界,用一颗干干净净的心,换来高贵的人格。


慎独,是一种高度自律的素质

说到底,慎独就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自律是人通过对自己情绪和思维的控制,来达到主动行动的能力。

“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自律的最高层次,便是慎独。

如何做到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慎言

“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人在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说话,所以慎言是修养自己的第一步。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慎言还是处世最重要的一方面,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慎言与否,关乎成败。

慎行

慎行是一种修养和品格,反映着内心原则操守的清晰、坚定与否。“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懂得“慎行”的人,必定志存高远,脚步踏实。世事复杂险恶,也需要靠慎行去保证一个安稳周全。

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而是不忽视细节,是对事物一丝不苟的态度。《老子》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

慎欲

心欲伤神,肉欲伤身。“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我们每个人都做不到完全消除欲望,但起码可以节制,不受欲望摆布,成为欲望的奴隶。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慎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交友不慎。看人不要只看表面,要在多观察、多了解的基础上,再决定交与不交。

慎初

对于人生,忘了初心,就等于入了歧路,走得越远便越空虚,因为那必定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对于做人,任何事情只要做了第一次,便必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是迈出恶的一步,就是走向恶的深渊。所以一定要慎初,当其时,是非善恶,就在一念之间。

慎终

老子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时那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事情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太多的失败,都是败在了最后一段路。


慎独,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慎独,需要的是内心的定力。定力,却是需要修炼的。

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就非常注重“慎独”的修炼。

他临终时只给子孙留下四条遗训,第一条就是“慎独则心安”——如果能做到慎独,则内心坦荡,心中无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处之。这是自强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曾国藩还曾在家书中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曾国藩32岁那年,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规定了自己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一以贯之,坚持下来。他正是凭借这种严格的修身成就功名,并树立了做人的标杆。

这为我们指出的,就是修炼慎独工夫的最切实可行之法——为自己规定必须遵守的规矩,为自己制定必须要做的事情,然后坚定遵守、坚持做下去,以磨砺自己的心性,沉淀自己的修养,不因无人监督而放纵和荒废。

慎独,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小事中,除了一份高度的警觉之心,就是要切实扎实地去做。定力,就来自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中。

最大的高贵,是内心的定力。一个高贵的人,是能做得了自己主的人。


慎独,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南宋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 慎独之时,人主要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

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

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面对世间的欲望滚滚,命运的荣辱沉浮,人生的成败得失,守得住自己,约得住行为,不崩溃,不放纵。

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与自己相处是能力,与自己相处好才是境界。所谓慎独,正是与自己好好相处,并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春节拜访了多年不见一个老同学,当我们进单元楼的时候,她看到走廊口的脚垫被过路人踩得歪七扭八的,然后用脚小心的把垫子挪正。

我就好奇的问:

“反正歪了也歪了,垫子也不属于你管,费这个劲,又没人看到夸你两句啊。”

同学回答:

“这就不对了,你做好事儿是为了得到人夸奖吗?

这是一个人的修养,我的做人准则让我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求我这么做,更不是在别人监督获得奖励下才这么做,不论有没有人,我都会这么做。”

听完她的话,我的脸嗖得一下红了,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得不服她给我上了一堂修养课。

这个同学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余世维,之前余世维在管理课中提到,说他有一个习惯。

每次离开酒店时,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的样子。

其实打扫房间的阿姨,永远也不知道这个房间到底住的是谁,也没有人去监督他要求他这么做,但这是他自我要求,无论有没有人,他都这么做。

image


一个人在没有人监督,自发自愿保持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能做各种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不做坏事,在能不做各种好事可能性的情况下,仍然做好事,这就是——慎独。


多年前,我听了一个故事。

说在哈佛大学附近有一个便利店,便利店没有收银,店里放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是零钱,自己拿东西,自己付钱,自己找钱,没有人监督,盒子上面写了一句话“盒子里面少了一毛钱”。

但是每天晚上有人负责清点,从来没有少过钱,反而只会多钱。

因为很多学生把钱丢进盒子里,突然忘了丢了多少钱,又怕多拿了,想想就算了,有些学生,一看没有零钱,钱丢进去就丢进去也就算了。

这就是慎独。

我跟一个朋友说:慎独的人非常了不起。

朋友说:有什么了不起?慎独不就是自律吗?

我回答:不对,慎独比自律更高级。


比如,你每天早上坚持7点起来跑步,坚持了很多年,没有人督促你,你坚持做一件事情这是自律,自律是克服人性的懒惰。

但是慎独境界更高,慎独是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如一的约束一个人的言行,保持高尚的品德。

image


比如有些人他可能在公司不乱扔果皮,但是到了公园改了性情。

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都可以听到一则新闻,有些环卫工人吊着钢丝,在风景区的悬崖峭壁上捡垃圾,试问这些垃圾不都是那些缺乏修养之人所为?

比如有些人人前是道貌岸然助人为乐的君子,人后是背后插刀披着羊皮的狼。

在有人监视的情况下不做坏事,不一定就代表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因为他要考虑到,做坏事的犯罪成本,而很多人监控的情况下,犯罪成本太高。

另外即便不犯罪,但是道德瑕疵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不过一旦没有人监督,没有太大犯罪成本,道德瑕疵不被发现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到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娱乐圈人士人设崩塌的缘故。

因为在大众面前伪装的太好了,私下又不严格要求自己,原形毕露,最后人设崩塌遭人唾弃。

image

越是慎独的人,越有敬畏之心。

《后汉书》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

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

这就慎独之人的一颗敬畏之心,而不慎独的人缺少这颗敬畏之心。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自律慎独、道德完善的体现。古代先贤在道德修养方面十分讲究“慎独”,因为一个人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表现出自己的真实道德修养来。

人前唯唯诺诺,人后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

一旦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在有很多机会投机取巧的时候,他会无孔不入,尽可能展现人性的邪恶。

人有一半是人性,一半是兽性,所以才会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千古争论。

而慎独之人,会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常常反思规范自己的言行,让你靠近人性的善,远离人性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