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oooo Blog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

中国今年最极致的浪漫,刚刚结束了……

连续两晚的“紫禁城上元夜” 终于在静谧的月色中悄然落幕。 当人们踏着夜色走进这座城时, 不禁有种回到过去的错觉。 黄色琉璃瓦化作卷轴, 重现《清明上河图》; 红色城墙列三百红灯, 穿越了明清两代。 脚踏曾经的御路,走皇帝专属的中门入场,让人感慨万千。中门过去除了皇帝,只有皇后在大婚当天才能从中门入宫,殿试前三甲能从中门出宫。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那些诗词里寄托的哀思~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

黑洞是个什么洞?

号外!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了~

#####编 辑 张 妍 校 审 任姝哲 校 对 白琼瑜 #####来 源 混子曰,原文略有删节    

河山大好,出去走走

寻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出去走走 抛开尘世的烦恼 没有浮华,没有牵绊 只为找寻心灵深处的那份静谧

喜欢了许嵩好多年,最近又拾起了许嵩的音乐,一首《河山大好》把我的思绪拉远… 《河山大好》歌词: 坐久了腿发软 电脑看久了脖子它也会酸 数字时代貌似把生活节奏加快 也让人变得行动迟缓 忙忙忙 忙出个什么所以然 地球离了谁它都照样公转自转 叹叹叹 弹指一挥人生苦短 终点不明沿途风景要好好看 你可以隐隐期待 途中佳缘到来 保持浪漫心态 活着就不算坏 家国大好河山 不必崇洋媚外 好地方一生都看...

父亲写的散文诗

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几场风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迹, 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

这世界已经很少东西可以让我哭了,直到听过李健版《父亲写的散文诗》。许飞版的,以前听的时候,有触动,但没有这么深刻。《父亲的散文诗》经过李健演绎后,赋予这首歌更多的内涵。 一个男人在这世界,如果人生圆满的话,在家庭中有三种身份:儿子,丈夫,父亲。 李健先从儿子身份切入,读着父亲的日记,日记里又描述着一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然后是进入一个父亲看着儿子。最后是作为一个42岁的不惑中年...

父母的格局,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我们常常提到格局,到底什么是格局? 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父母对文化知识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的道德品质,决定孩子的品德高度; 父母的坚强意志,决定孩子克服重重阻力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父母格局高,孩子自然眼光长远、胸怀宽...

你知我的苦,我懂你的好~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曾因在诗词中畅论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内心忧闷。 一日苏轼退朝回家,饭后捧着肚子慢走,对着众姬妾问道:“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妾答:“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 又有一妾说:“满腹都是见识”,苏轼仍不太满意。 唯有朝云一句“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正中苏轼下怀,惹得他开怀大笑。 朝云最懂得苏轼的苦楚,也正因为懂得,朝云方能在众姬妾陆续散去之时,于二十三年间...

惊蛰-春天

春天,就是即使鞋子里灌满泥巴,还想吹口哨。

今天惊蛰,春天啪嗒一声响,万物复苏,宣告春天的正式到来! 这几天的北京是最迷人的,你的城市应该也是。 打车不用关窗; 出门忍不住想笑; 风吹过来,刚想裹紧衣服,一下子发现是暖的。 每个人都突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里,走路都带风。 春天,就是即使鞋子里灌满泥巴,还想吹口哨。 那些之前被冬天带走的珍贵的东西,都被春天带回来了。 春天 是不管走得再慢 也有人在旁边等你 阳...

林深时见鹿

人说,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林深时见鹿 人说,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可我,树深时雾起,海深时浪涌,梦醒时夜续。 于是,鹿隐于雾,鲸埋于浪,汝伴于夜。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 ~等,风吹深林雾,海映晴空蓝,你唤我梦醒,便可见鹿,见鲸,亦见你。 ~但,鹿踏雾而来,鲸随浪而起,汝去未回头,又怎知我没来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可实际:林深时雾起,海蓝时浪涌,梦醒时夜续 未见鹿,未见...

每一个你回家的日子,都是父母的节日

“愿你成长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

谁的家里没有等待着自己的父母? 然而感动过后,又有谁真的能够动起身来, 不管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 主观地还是客观地回去看看父母? 对于现代离家在外的人来说, 有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回答: 除了过年过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大节日),你什么时候会回家? ###你还能陪伴父母多久? 日本畅销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里计算了一个时间: 假使你离开家在外工作, 每年你能...